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0篇
  免费   1216篇
  国内免费   1547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219篇
地球物理   797篇
地质学   4578篇
海洋学   617篇
天文学   2117篇
综合类   315篇
自然地理   119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315篇
  2021年   324篇
  2020年   300篇
  2019年   297篇
  2018年   285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318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352篇
  2010年   297篇
  2009年   551篇
  2008年   448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547篇
  2005年   413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451篇
  2002年   363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309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76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8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谦 《湖泊科学》2004,16(1):1-10
从构造、沉积学的观点出发,讨论了罗布泊的发展演化,明确提出罗布泊不是游移湖.罗布泊从中更新世以来,从淡水湖演化到盐湖直至1972年干涸,其沉积中心基本是固定的.在新构造运动、气候和水源补给等的共同影响下,尽管其水域大小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其沉积中心也有过一定距离的迁移,但从总体来说并没有变化,因此,它不是“游移”湖.  相似文献   
992.
Mesozoic basin evolution and tectonic mechanism in Yanshan, China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Mesozoic basins in Yanshan, China underwent several important tectonic transformations, including changes from a pre-Late Triassic marginal cratonic basin to a Late Triassic-Late Jurassic flexural basin and then to a lat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rift basin. In response to two violent intraplate deformation at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 coarse fluvial depositional systems in Xingshikou and Tuchengzi Formations were deposited in front of thrust belts. Controlled by transform and extension faulting, fan deltas and lacustrine systems were deposited in Early Cretaceous basins. The composition of clastic debris in Late Triassic and Late Jurassic flexural basin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unroofing processes from Proterozoic to Archean and from early deposited, overlying pyroclastic rocks to basement rocks in provenance areas. Restored protobasins were gradually migrated toward nearly NEE to EW-trending from Early Jurassic to early Late Jurassic. The Early Cretaceous basins with a NNE-trending crossed over early-formed basins. The Early-Late Jurassic and Early Cretaceous basins were respectively controlled by different tectonic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993.
We have developed an algorithm that allows crosshole georadar amplitude data contaminated with systematic errors to be tomographically inverted. The effects of the errors, which may due to variable antenna-borehole coupling, the groundwater table, and 3-D heterogeneities in the vicinity of one or more boreholes, are included in a series of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amplitude-correction factors. Tests with synthetic georadar sec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new approach is capable of producing reliable attenuation information, even when large systematic errors are present in the amplitude data. Standard inversions of crosshole georadar data acquired within a highly complex alpine rock glacier yield distorted tomograms. In contrast the new approach results in geologically useful images.  相似文献   
994.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不同层次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柴达木盆地地震、非地震资料进行综合解释研究发现,新生代盆地深、浅层构造存在较大差异,盆地沉积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构造格局的控制。古近系受近东西向构造控制,新近系受北西向构造控制,显示了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为不同时期受不同方向构造控制的大型叠合盆地。盆地地层深、浅层构造变形特征不同,深层表现为陡倾的逆冲断裂构造,以断块构造为主要特征;中浅层表现为滑脱褶皱与滑脱断裂构造;地表在背斜核部发育斜列展布的正断层构造。盆地经历了多旋回沉积和多方式的后期改造,不同的构造组合形成了不同的储油气构造模式,认识这一点对于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特别是寻找隐蔽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莺歌海盆地位于南海西北部 ,属 NW走向红河断裂带向南海海域的延伸。本文通过对盆地结构、沉降特征和构造 -沉积迁移过程的研究 ,提出莺歌海盆地在始新世—早渐新世期间属左旋扭张性断陷盆地 ,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的盆地演化阶段受到红河断裂带的左行剪切运动影响。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反映了印藏板块碰撞过程对南海形成演化的影响历史  相似文献   
996.
阐述了改造型含煤盆地煤储层被改造的两种形式;煤体结构的改造及构造煤的形成原因;后生充填物对煤层孔隙的改造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以构造煤发育程度作为改造型含煤盆地改造强度的一个指标。概述了华北克拉通盆地由中生代剪压应力转化为新生代剪张应力和拉张应力,而在盆地内形成以挤压构造为主到伸展构造为主的演化历程,及不同构造类型的区域分布,指出这种演化极易形成构造煤和后生充填物。提出将华北克拉通含煤盆地分为3种改造类型及其分布区域,分析了各自区域的煤储层物性及对煤层气开发选区的影响。提出应重视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层的煤层气.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997.
华北地区700年来地壳应力场演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前地震断层相互作用问题已引起地震学家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表明一条断层的破裂可以影响附近其他断层趋于破裂的进程,两条断层间的确切作用取决于它们的相对位置、破裂机制、错动量和介质力学性质。本研究给出了华北地区700年来由于长期构造加载及地震断层错动导致的累积库仑破裂应力变化(ACCFS)的演化过程。长期构造加载场由GPS观测得到的地壳平均应变率场给出。关于历史地震断层破裂参数的估算,根据的是华北地区有现代仪器记录的大震资料归算地震烈度与断层破裂长度、震级和地震矩的统计关系;根据地质调查得到的地震断层走向、倾角以及本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方向估计滑动角。考虑粘弹性成层介质地壳模型,计算长期构造加载和地震形变(同震及震后介质粘弹性驰豫变形)造成的累积应力场变化。将累积应力场变化投影到后续地震断层面和滑动方向上得到△CCFS,并研究其对后续地震发生的触发作用。对1303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49个M≥6.5地震研究结果表明:ACCFS对48个后续地震中的38个有触发作用,触发率达到79.2%。应用当今累积应力场变化于华北地区1303年-2003年发生的M≥5地震,我们发现触发率达到75.5%,于1976年以来发生的M≥5地震触发率达82.1%。未被触发的地震中有些是发生在断层破裂区附近的余震,很可能是由于历史地震破裂参量估计的误差落入影区中,若排除这些影响,触发率会更高。研究表明ACCFS与发生的后续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前ACCFS显著上升的地区包括渤海及其邻域地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和太原盆地,其地震危险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98.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地壳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新疆地质》2004,22(4):343-350
根据新疆及其它相关地学断面所获资料,论述了中国西北盆山构造地区的地壳结构,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山脉和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地壳结构,它们的地壳厚度不同,表现为山区地壳厚,具有明显的山根:盆地区地壳厚度小,同时地壳分层和各层的组分也有所差异,这些地壳本身结构性的差异,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热状态的不同,就是小区各种构造活动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区内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讨论了区内地壳不同结构形成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99.
北秦岭二郎坪群低压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二郎坪群低压变质带进行相图分析后发现,二郎坪群低压变质带是叠加变质带,低压变质作用是在早期中压变质的抬升过程中发生的,中压变质的温压条件为0.5-0.6GPa、560~580℃,低压变质的压力为0.3-0.45GPa,红柱石-十字石带的温度为510~580℃,堇青石带为590-620℃。pT视剖面图在区分岩石中不同条件和期次的矿物组合及分析岩石温压演化历史和温压条件时显得更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黄增保  金霞 《西北地质》2004,37(1):51-57
位于北祁连山造山带西段的昌马地区,1:5万东湾、三道湾幅区调在中寒武世地层中发现Leiosphaeridia,Lophosphaeridium,Cymatiosphaera,Retisphaeridium,Synsphae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Retinarites等晚震旦世的藻类化石。据此,笔者将本区中寒武世地层解体为3部分:晚震旦世地层、早寒武世地层和中寒武世黑茨沟组。并对锅底坑蛇绿混杂岩带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